关于我们
                                                ?
                                                媒体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钢铁动态
                                                钢铁动态

                                                钢厂联手暴涨!大面积停产!命悬一线!中国实体经济的路该怎么走?!

                                                近几个月来,发轫于上游煤炭、钢铁、造纸等行业的涨价潮汹涌而下,在运输成本上涨和环境治理限产的推波助澜下,对工业制成品环节形成致命冲击。

                                                焦煤涨价200%,

                                                玻璃涨价40%,

                                                塑料涨价30%,

                                                铝材涨价30%,

                                                工业原纸有钱也买不到了……

                                                中国实体经济的生态环境处于沸腾状态,大量企业被卷入疯狂的涨价漩涡中,苦苦挣扎,命悬一线。


                                                涨价潮是由一系列清算式?;?、价格机制长期扭曲和突发性事件引发。由于矛盾积累过多、信息不透明、加上人们的恐慌心理,导致工业制成品价格短时间内陷入失控状态。

                                                1

                                                清算式?;?/strong>

                                                1、天量印钞面临清算

                                                中国经济的起步很成功,中国农民肯吃苦,守纪律,任劳任怨。但第二步走得不行,在制造业积累了资金后,通过四万亿、炒房潮,吃光用光了。


                                                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拥房者感觉到财富倍增了,但物价却非常低廉,于是拼命消费,反正什么事都不用干也能赚到比打工一辈子挣得还多的钱。

                                                这种虚假繁荣一方面令创造财富的人数大减,另一方面大量真实财富被过度消耗,加剧了人民币的泡沫化?;痪浠八?,未来通货膨胀的程度可能远比想象的严重得多。

                                                如今,天量M2被清算的时刻即将来到,政府面临着要么刺穿楼市泡沫,要么承受剧烈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致命考验。

                                                2、楼市泡沫进入清算期

                                                08年来的房地产大跃进,给中国的煤炭、钢铁、水泥、建陶、卫浴、家具、家电、灯饰、五金、包装、印刷等行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制造了空前的?;?。这些行业的产能被以数倍的倍率放大,如今随着中国住房的严重过剩和年轻人口的锐减,这些行业面临着清算式?;?。


                                                一方面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产能淘汰将会非常残酷,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反过来又影响到居民消费,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

                                                悲催的是,这些行业屯积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比如煤碳、钢铁等行业,动辄维系着数十万人的饭碗,在负债高企、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价来苟延残喘。

                                                3、环保污染积重难返

                                                中国经济开放三十年来,尽管有很多外国专家指出牺牲环境发展经济不可持续,得不偿失,但在各种“阴谋论”的揣度下,政府对环境监管的底线一再失守,而无处不在的腐败纵容了企业大量偷排。

                                                终于,曾经祸害过英伦和北美的雾霾再次笼罩了北方大地,面积迅速从去年的56万平方公里扩散到100万平方公里。

                                                非常不幸,2016年再次赶上了这场环境污染带来的清算式?;?。在不断的停产限产和成倍增长的排污收费下,工业领域所必需的原材料开始暴涨。

                                                2

                                                价格机制长期扭曲下的报复性反弹

                                                3

                                                偶发性事件导致涨价

                                                社保缴费增长、人民币汇率下跌、公路治超、房地产调控、公务员及军警加工资等偶发性事件,都对此次涨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汇率下跌,导致一些纸业巨头不敢从海外采购废纸和纸浆,导致纸价疯涨,甚至一纸难求。


                                                留给中国实体行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减负真的会到来吗?

                                                4

                                                中国的实体制造究竟是被谁打垮的?

                                                笔者过去多年来关注中国中小企业的税负负担,以及中国的宏观税负,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及,中国很多中小企业基本靠逃税活着,中国的宏观税负高达38%左右,远远超过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甚至超过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从税费负担而言,中国企业的税负痛苦指数如果是第一,没人敢说第二。


                                                再比如融资难,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从改革伊始就成为学术界的显性问题,然而,研究到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停留在呼吁阶段。

                                                在过去近40年来,中国80%的信贷资源流向了贡献了GDP不到40%的国有部门,贡献了GDP超过60%的非公企业,从主流的信贷机构获得的信贷资源不到20%,中国80%的中小微企业几乎靠民间借贷活着,靠非法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血液。

                                                如果说,中国实体经济的溃败不是因为这些情绪化的总结,真正的症结何在?中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走到今天的十字路口,这是一种宿命和轮回。


                                                以制造业为例,过去中国制造能够异军突起,关键在于劳动力成本的廉价,因此中国在产业政策上选择了全球产业链最低端的加工制造,也就是给世界打工的模式。更准确一点讲,中国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为世界工厂”。

                                                这种模式既成就了中国过去的成功,但这也是今天中国制造和实体经济陷入尴尬和困境的主要原因。再说透彻一点,过去中国发展模式最大的经验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对接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我们的一切制度,我们的一切机制都是为这样的模式而准备的,在人口红利的周期下,这种玩法即使税费负担重、融资难,但也能活下来,一旦人口红利结束,这种模式的各种弊端就会显示出来。

                                                因此,税费负担也好,还是社保等人力成本上升,融资难,都不是中国实体经济被打垮的原因。中国实体经济走到今天,根本原因是让我们过去取得成功的经济体系,经济模式已经丧失了竞争力。

                                                中国的税费负担承重,企业融资难,政府过于对房地产的依赖让整个实体经济处于尴尬的境地,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意识不到我们以前赖以成功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我们成为庞然大物之后,我们整个国家,而不是个别企业走进了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带。这个地带需要更多的创新,需要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新的制度生态创造新的竞争力,否则你将走不出任正非所言的无人区,你只有死。

                                                现在是中国需要重构竞争力模式的关键时刻,重塑竞争力模式的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抛开中国的制造业不论,中国经济在过去40多年的成功,不外乎“改革、开放、包容”六个字,让想赚钱的去赚钱,承认企业家在社会中的地位。

                                                这六个字可以诠释中国的过去,也决定中国的未来。


                                                > 彩票平台